8月7日,世运会赛场的热度持续高涨,而中央厨房的灶台前,另一番忙碌同样热烈——火苗舔着锅底,铁锅与铁铲碰撞出铿锵节奏。来自资阳乐至中学的十余名食堂师傅、阿姨组成“后厨天团”,正用锅碗瓢盆奏响一曲“舌尖上的迎宾曲”。
“第一次来到世运会炒菜,心情很激动!”主厨段旭林眼角堆着笑。这位有20多年功底的老厨师,从清晨6点就钻进像“蒸笼”般的厨房,为近千名食客备餐:切配、翻炒、调味,忙到中午11点才能歇脚喝口水,午后12点半又准时站回灶台。高温让工服湿了又干,他却拍着胸脯说:“咱这锅铲连着赛场呢,运动员吃得香,才能拼得劲!”
后厨炒菜现场。
这“香”里藏着巧思。“这里的菜得像比赛一样讲‘章法’!”段旭林比划着锅铲,“既要蛋白质够数、热量达标,还得让各国朋友吃得惯。”于是,麻婆豆腐减了辣度,宫保鸡丁添了肉量,毛血旺里多了菌菇——四川味的“国际表达”,让不少人竖起大拇指。
31年工龄的姚军师傅,来的第一天就把“规矩”刻在心里:从食材溯源到刀具消毒,从消防演练到出餐时间,培训手册翻得卷了边。“咱乐至人的手艺,不能砸在细节上!”他和团队每天要赶在10点前炒出8道菜,铁锅翻飞间,咸烧白的油香、红烧鱼的酱香混着烟火气飘出老远,这些可都是他的拿手菜。“累是真累,但看到大家光盘,值了!”
这次“掌勺”和以往有什么不同?他坦言,不仅要讲究干净,更要色香味俱全,就连色彩搭配也有章法。“我们要让大伙吃得放心、吃得称心。”
后厨炒菜现场。
同样大汗淋漓的还有灶台旁的翁挺师傅,他把每道菜都当成“文化名片”。炒回锅肉时,肉片必得肥瘦相间;做土豆排骨,火候要拿捏到“脱骨不烂”。“咱炒的不只是菜,是让世界尝尝中国味。”他擦着汗笑,灶火映得脸颊通红。
后厨另一角,切菜阿姨们的“哒哒”切菜声,像一首不停歇的进行曲。每天早上7点,倪红新阿姨和伙伴开始切菜,手中的刀切出流畅的节奏,出餐后又开始马不停蹄地打包、送餐。“咱啥都干!哪里需要我们,我们就在哪里!”她擦了擦汗,眼里有光,“能为世运会搭把手,这辈子都值了。”
工作人员正在分餐。
当运动员们捧着热气腾腾的饭菜,一口回锅肉的鲜香,一勺麻婆豆腐的醇厚,尝到的何止是烟火气?这口“资味”里,有匠人的较真,有普通人的热忱,更有文化相遇的温暖。后厨里的忙碌与赛场上的拼搏,其实是同一首歌——因为每一份坚守,都在让世界离得更近,让人心贴得更紧。
见习记者 邓宇博 全媒体记者 胡灿凤